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西夏陵博物馆举办西夏陵遗产价值专题展。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
作为文化的瑰宝、世界的记忆,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珍贵记录,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信物”,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和卓越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这为持续加强西夏陵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西夏陵保护传承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以尊崇敬畏之心赓续文化血脉、传承民族之魂,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宁夏力量。
保护为主,重在整体系统守护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西夏陵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西夏陵申遗不是终点,实现长久保护才是最终目的。我们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西夏陵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等4类建筑遗址,出土7100余件文物。拜寺沟西夏寺院、西夏瓷窑等与西夏相关的遗址文物,同样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与整体性保护。以敬畏之心、珍爱之情、扎实之举,构建大保护格局。修订《银川市西夏陵保护条例》,加强西夏陵保护的价值传播与社会参与,逐步形成了覆盖全面的系统性保护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为科学有效保护西夏陵发挥“压舱石”作用。同时,要统筹好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开展了西夏陵文物本体保护、遗产监测、环境风貌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拆除了申遗区范围内的人为建筑,引进了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有效维护了西夏陵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达到保护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传承发展,重在挖掘多重价值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西夏陵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其价值不可估量,也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作为解开西夏王朝之谜的一把钥匙,西夏陵见证了西夏历史,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西夏陵拥有明确中轴线的布局,保持大体对称格局,现存坐北面南的9座帝陵按昭穆宗庙次序排列,大量碑石残块上常见汉文、西夏文。西夏陵及其文物见证了西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效法中原王朝,在建筑、文字、政治体制、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公元11至13世纪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挖掘西夏陵的历史、文化、科学等多重价值,保护遗产的“形”,传承内在的“神”,彰显民族的“魂”,更好传承历史文脉,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我们必须敬畏历史、敬畏文化,让陈列在贺兰山下的西夏陵、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西夏文都“活”起来,揭示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自1972年以来,宁夏统筹当前保护与长远利用,深入挖掘西夏陵历史文化价值,对西夏陵进行系统调查和科学发掘,考释西夏残碑,形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西夏文字典《夏汉字典》,持续深入研究阐释其背后的党项族、汉族、回鹘族与吐蕃族等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初步形成了遗产价值内涵、自然环境景观与地方历史文脉系统阐释格局,展现历史上各民族“同饮黄河水,一起走过”的历史记忆,有效发挥了西夏陵在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见证作用。
合理利用,重在深入推进“两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也要坚持守正创新,注重对西夏陵的合理利用,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西夏陵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其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有效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我们对西夏陵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利用时,应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西夏陵真正“活起来”“传下去”“走更远”。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推进西夏陵活化利用,将西夏陵保护与文旅、展示、文创、现代服务业等相结合,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提升其感召力,让人们能够“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脑里、放在心里”。
(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何青芳